欢迎进入浙江省舟山学网!
用户∶  密码∶    · 注册 · 修改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快讯 > 媒体舟中 > 正文

[舟山日报]全省高考四篇满分作文我校占一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6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在2008高考中,我校高三(13)班有两名同学的作文获得满分(全省四名),特此祝贺!

——————————————————————
以下为《舟山日报》20080626头版新闻内容

今年高考作文,全省4名学生得了满分,舟山中学文科实验班的刘意成(男)和夏雨濛(女)是其中的两位。

                          一篇大气深远,一篇深情细腻

    昨天上午,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了刘意成和夏雨濛的高考作文,细细读后,不禁赞叹于90后知识之广博、视野之开拓,更惊讶于他们博爱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夏雨濛的《感受乡村》一文,没有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而是以细腻深情的笔触、悲天悯人的情怀,赞美了艰辛、苦难而伟大的中国农民,为他们微小的幸福而欣慰,更为他们“枯瘦的身体”、“沟壑的脸颊”而心酸,为他们在灾难前的坚强而叫好。文章最后呼吁:“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感受农民!”

    夏雨濛说,虽然她从小在城市长大,但她每年都去农村探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为农村的美丽而陶醉,也为农民的艰辛而痛苦。她曾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台风灾后农民的绝望,也曾看到龟裂大地上农民焦急的泪水。所以高考作文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乡村为题材。

    阅卷老师认为,《感受乡村》一文“写得悲天悯人,复杂的情感厚重如山”,“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切同情”。

    刘意成选择了他所熟悉的都市为题材。《触摸都市》一文,他从巴黎、纽约、上海等国际大都市落笔,道出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了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并提出“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的观点。接着刘意成笔锋一转论及美丽都市之不完美,“快节奏的生活压弯城市人的脊梁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的狭小空间里,抑或是沉湎于纸醉金迷与醉生梦死的夜生活中。无尽的物质享受冲击着几千年来稳定的文明秩序……”文章最后希望城市的繁华与历史的古韵能够和谐结合。

    批卷老师认为,该文“条理清晰,立意深远”,“见解独特,卓尔不凡”。文中思想是作者面对由钢筋水泥组合而成的有冰冷外壳的城市而生的真实感触和独特感受。

                     他开朗,她宁静,都有一颗赤子心

    夏雨濛高考语文总分122分,但她却认为自己“读书不算特别刻苦”。她安静婉约、乖巧听话,没有特别的爱好,闲暇时读读书、看看电视、上上网、睡睡懒觉,偶尔也跟同学去逛逛街。偏好历史类书籍,却对人物传记之类的没什么兴趣。也听流行音乐,但不追星。“喜欢的明星?SHE吧。我觉得她们性格特别开朗,跟谁都能马上打成一片。”内向的夏雨濛经常会羡慕别人的活泼。

    刘意成高考语文130分,总分644,名列全省第八,填报的志愿是清华大学经济金融专业。刘意成自述不喜欢熬夜学习,晚上10点半前一定要睡觉。回家一般不做作业,上课三心二意,常常英语课上做数学作业。“重效率、劳逸结合”,这是刘意成的“武功秘籍”。高三了,他还每天看“闲”书,上网、看电视。什么书都读,什么电视都看。刘意成笑言,这只是他的学习方法,“请勿随便模仿”。

    他们都庆幸自己有开明的父母。夏雨濛说,父母几乎不干涉她的学习和生活。刘意成说,在重大问题上,他从来没有和父母发生过分歧。

    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夏雨濛是慢热、长情,也是个特别细腻的女孩子。有时候,夏雨濛看到农民工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而自己却在空调房里“享受”,心里会特别难受。而刘意成呢?记者在刘意成以前的作文中,读到了他对祖国灿烂文明的强烈自豪感、对社会弊病的焦虑、对时政的热情关注。

                     班主任评价:他们好读书、爱思考,心地善良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邹碧艳告诉记者,这些90后的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娇”“骄”,他们好读书,特别是刘意成涉猎广泛;他们情感细腻,如夏雨濛,人缘极好;他们追求“真善美”,看到贫困孩子和家庭会自觉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心中有爱,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触摸世界,他们才能在作文时以“真情实感”打动阅卷老师。


作者:金春玲
  舟山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乡村    60分)

高三(13)  夏雨蒙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炫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目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灵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睛泪干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加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在他们猥琐着进城的时候,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简评:文章写得悲天悯人,复杂的情感厚重如山。中国的农村并不仅仅只是诗情画意般的美妙无限,并不仅仅有田园牧歌般的闲逸洒脱,有的更是炽热的太阳炙烤着的冒烟的土地,烤焦的土地上有枯萎绝收的庄稼。中国的农民佝偻着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辛勤地耕耘在这片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在这片祖祖辈辈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刨挖赖以生存的食粮,他们的眼里饱含着泪水,他们的脸上沟沟坎坎,他们的手掌结着厚厚的老茧,他们的身影卑微渺小,他们的形象猥琐邋遢,但是他们创造累积着中国的农耕文明,他们浑厚的呐喊足以撼动着这深厚的大地。全文读来让人气窒胸闷,因为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正是用真诚的心去感受乡村,他的大悲显示出他的大爱。

  

 

————————————————————————————————

触摸都市    60分)

舟山中学  高三(13) 刘意成
    
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又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领略东京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停留黄浦江边,可以体味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见证与记录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一个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在各自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记。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绝伦的建筑与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着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地中海的辉煌。还有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样不会令我们感叹古今、追忆昔日的古文明的灿烂?
    
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适,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他们都有着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构成华夏大地上绝美的交响,交汇成华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态的美丽画卷,既沉淀着五千年来厚厚的文明历史,也蕴藏着面向二十一世纪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都市无疑是美丽的,然而它却并不完美,透过灯红酒绿和华灯彩照的外表,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虚的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压弯城市人的脊梁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的狭小空间里,抑或是沉湎于纸醉金迷与醉生梦死的夜生活中。无尽的物质享受冲击着几千年来稳定的文明秩序,欧美的强势文化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全球。激进的现代意识正随之膨胀,恬静的古典气息已无处寻觅。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远歌声与两宋的浅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摇滚、绕舌;都市人的口中早已不再是口味清雅、益于修身性的绿茶,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正大行其道。
     
或许人类文明本就应是不断改变的,都市的生活也应如此。但每当我透过城市那火热的外表去触及冰冷的内心时,不由总会生出一丝悲凉。
     
一个在物质上日渐富足,精神上却失去方向的城市,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望着几千年来都市一路走来的方向,摸着它们不断演化的轨迹,我追忆着那些遗失的美好,同时又担忧着: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磐中重获新生?
     
我在无限的思考中面对都市,触摸它的外壳,也渴望触摸它的灵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内质可以像外表一样美丽动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虚假与轻浮都会变得真实与坚固,但愿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但愿我们可以重新触摸都市那由内而外的如花般绽放的美丽。

      简评:文章条理清晰,立意深远。从巴黎、纽约、上海等国际大都市落笔,引出第一个观点,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在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后,深入一层,提出了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的观点,这两个观点见解独特,卓尔不凡,足见作者思想的深刻。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论及都市的特点,都市无疑是美丽的,然而它却并不完美,不完美的重要根源是激进的现代意识随着都市的渐趋繁华而日渐膨胀,以致于恬静的古典气息已经无处寻觅;当我们透过城市那火热的外表去触及它冰冷的内心时,不由总会生出一丝悲凉;作者希望都市的繁华与历史的古韵能够和谐结合,融为一体,希望已变异的都市能够浴火重生。这些思想都是作者面对由钢筋水泥组合而成的有冰冷外壳的城市而生的感触,这也是作者对城市的独特感受。

 

欢迎关注浙江省舟山中学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舟山中学 微信号: zjzszx1921


分享到:
[打印文章]